为了开拓同学们的科学创新思维,帮助同学们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新能源与环境学院组织开展了科研面对面主题活动。第1期活动以“思维开拓,创新提升”为主题,由王福刚、吴佩鹏、杨朝格三位老师邀请同学们在理化楼544会议室开展主题座谈。

参会人员为三位主讲老师、党委副书记温卓老师、研究生办公室李莹老师和20名研究生。座谈会由党委副书记温卓老师主持。温老师首先介绍了学院开展活动的目的,希望通过学院优秀教师代表与同学们面对面“聊家常”的形式,解决同学们在科研工作中的疑惑与问题。

会谈开始后,王福刚老师率先发言。王老师由“创新”二字的字面意思推开,从对创新的概念理解、追求创新的主观意识和能动性、充足的专业知识积累三个方面,阐述了培育创新思维、建立良好科研习惯的必要条件。王老师旁征博引、幽默风趣的讲话,深入浅出地为同学们指出了培育创新性思维的方法。

吴佩鹏老师从同学如何与导师有效沟通入手,教导同学们要秉持着“小题大做”的精神。吴老师特别强调,同学们只有在对前人的科学成果深入理解和深刻领会的基础上,才能够在自己的科研方向上推陈出新,做出兼具创新和价值的科研成果。

随后,杨朝格老师也就如何培养创新思维提出了自己看法。杨老师充分定位了同学们在科研方向确定和科研工作进行过程中的视角,将创新思维解构为提出科学问题和解决科学问题两个方面,具体地阐述了同学们在提出和解决科研问题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环节和处理方法。

在老师的分享后,参会同学们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有同学表示在参加横向课题工作中,很难用创新的视角发现其中的科学问题,难以将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转化为科学研究的课题。针对这个问题,老师们列举了相应的经验案例,鼓励同学发展从数据获取到规律研究、从实际现象到机理探索的科学思维,从国家社会需求定位自己的研究方向。

还有同学提出,在文献学习时,面对文献中庞杂的科学问题和研究方法难以取舍形成自己的科研思路。老师们首先肯定了同学广泛开展文献阅读、明确研究现状的行动。同时提醒大家,文献研究的基础首先是数量积累,认识是一个量变产生质变的过程;其次是要注意培养归纳总结能力,将前人成果更好地内化吸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