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通知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通知 - 正文
吉林大学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携手Energies期刊联合举办“世界地球日”主题报告会|MDPI线上研讨会
发布日期:2022-04-20 12:34:00 作者:   来源:    阅读: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逐渐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世界各国在“减缓气候恶化、改善生态环境”上也达成了共识。为响应“世界地球日”的号召,吉林大学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联合 Energies 期刊共同举办主题报告会,就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地质碳中和与地下新能源”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应用进展进行学术研讨和交流。

主办单位:吉林大学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

承办单位:Energies 期刊



   一研讨会时间

   2022年4月22日13:00-17:00


   二、活动形式:

   线上直播小鹅通B站、MDPI视频号

   活动宣传MDPI官方微信公众号MDPI官方微博MDPI中文官网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官方中文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号


   三、会议议程

会议时间

会议议程

主讲人

13:00-13:10

会议议程介绍

参会人员

13:10-13:25

开场致辞

许天福教授

13:25-13:50

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

王福刚教授

13:50-14:15

CO2置换强化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数值模拟研究

田海龙副教授

14:15-14:40

CO2地质封存安全性—盖层力学稳定性与地表形变

于子望副教授

14:40-15:05

苏打盐碱土区碳循环影响机制与水田土壤碳固存效应

李昭阳副教授

15:05-15:30

碳达峰与碳中和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应对与挑战

宋俊年副教授

15:30-15:55

深部地热能开发中的人工裂隙网络表征技术

姜振蛟教授

16:20-16:45

EGS(增强型地热系统)储层建造中化学刺激技术应用进展研究

冯波教授

16:45-17:00

会议总结

王福刚教授

   四主讲人介绍

主讲人

个人简介(100-150字

报告简介(50-100字)









王福刚教授

王福刚,教授,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地下水循环演化与可持续开发利用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项目等纵向项目和各部、委、中心横向委托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获部省级一等奖3项。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减缓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作为减少大气二氧化碳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实现世界各国“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有效技术措施,已经得到世界各国和业界的一致认可。本报告主要介绍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与资源化利用中,二氧化碳注入储层系统后的物理、化学作用过程,及其涉及的基本科学和技术问题,以及对未来的CCUS技术的大规模实施提出一些科学思考。











   田海龙副教授

田海龙,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地下多相反应溶质运移理论与模拟研究,研究方向主要为CO2地质封存及资源化利用。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基金碳中和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基金委面上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子课题、科技部重大专项子课题等省部级项目多项。基于前期的研究,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参编专著3部,获批软件著作权3项。

由于天然气水合物储量巨大、能源密度高等特点,被认为是最具开发前景和能源潜力的新能源之一。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储量丰厚,但是利用传统的降压法、热激法、化学抑制剂法等方式开采时,很容易因为甲烷气体的瞬间释放而引发严重的地质灾害,如海底滑坡、海底塌陷等。利用CO2原位置换水合物中CH4气体进行安全开采技术(二氧化碳置换强化开采天然气水合物,CO2-EGHR),可以在维持海底水合物沉积层稳定性的同时,实现水合物安全开采联合固化封存CO2的双重目的。本研究基于开发的多元气体水合物模拟程序,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CO2置换天然气水合物效率及CO2封存潜力研究,并对场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为今后CO2海底水合物固化封存和天然气水合物安全开采提供技术指导。






    于子望副教授

于子望,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岩土体热-流-固(THM)多场耦合理论与模拟研究,研究方向主要为CO2地质封存及干热岩开发利用。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基金碳中和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与面上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纵向专题等科研项目多项。基于前期领域研究,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参编行业规范两部。

场地级CO2地质封存过程中,大量超临界CO2被注入到地下储层,改变地层天然应力状态,引起储层孔隙流体压力激增,若达到相应的水力破坏临界压力,则发生局部的水力破裂,造成盖层失稳进而引发泄露风险。据此本研究根据实际场地 CO2封存库数据,建立考虑实际地应力条件的地质力学模型,判断CO2封存下盖层发生破坏的可能性、位置及范围,并分析由于流体注入引起的覆岩及地表形变规律,由此研究长期封存条件下灌注场地的盖层稳定性及潜在的破坏形式和风险,为今后CO2地质封存盖层力学稳定性分析与评价提供参考。








李昭阳副教授

李昭阳,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生态环境演变与碳循环方面的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子任务、国家水专项子课题、农业部公益性行业项目子课题、吉林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等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教材1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

农业既是全球温室气体重要的排放源,同时又是一个巨大的碳汇系统。吉林西部是我国苏打盐碱土集中分布区之一,其碳循环机制有其特殊性。围绕区域盐碱水田的开发,开展了土壤有机碳变化、冻融作用对碳储量的影响以及盐碱水田开发的固碳效应等方面的研究。








宋俊年副教授

宋俊年,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唐敖庆青年学者。主要从事可再生能源政策与管理、能源-环境-经济系统分析与模拟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发改委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吉林省科技厅优秀青年基金、吉林省生态环境厅项目、吉林省能源局等项目。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能源与环境领域一区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本次汇报从什么是碳达峰与碳中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应对、中国实现碳中和的路径与挑战等方面进行介绍,以期从政策和管理角度为我国实现碳中和提供助力。










姜振蛟教授

姜振蛟,吉林大学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唐敖庆青年学者。长期从事有限数据条件下含水层结构识别和多场耦合模拟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委面上和青年基金项目、国家干热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中核矿业科技公司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等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

深部热储层渗透率通常较低。通过水力压裂等储层改造技术生成人工裂隙网络,提高储层水热传递能力,是实现深部地热资源开发的前提,而准确刻画储层改造后的裂隙空间结构和水热传递参数是高效获取深部地热能的关键。但由于揭穿深部储层钻孔数量少,且常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探测精度有限,导致深部储层结构刻画面临严重数据匮乏问题。针对该问题,借助于干热岩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研究契机,我们构建了参数降维-多元数据融合-随机反演相结合的深部储层结构识别方法体系,可以有效平衡浅部监测数据数量和深部待定参数数量,实现深部储层裂隙结构识别和参数表征,为降低深部地热能开发成本提供技术支撑。









冯波教授

冯波,吉林大学唐敖庆学者英才教授,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吉林省经济技术创新标兵,吉林大学李四光优秀青年教师。主要从事地热能与干热岩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面上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以第一/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 SCI/EI 论文30余篇, 获发明专利3项。

地热能是一种清洁、运行稳定和空间分布广泛的地下能源。干热岩地热资源是赋存于地下3~10km固体岩石中的地热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为了将干热岩中所赋存的资源转化为能源,学者提出了增强型地热系统(EGS),即通过储层改造手段从低渗干热岩体中提取热量地热工程。EGS成功的关键在于储层的建造,化学刺激技术可以通过化学溶蚀作用溶解热储层矿物来增加井孔附近和远处地层的渗透性。本次研究基于国际上典型EGS工程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干热岩储层岩性特征,开展了化学刺激剂改造效果研究,为干热岩资源开发与EGS储层建造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


   五主办单位

   吉林大学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吉林大学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立足东北,面向全国。实验室总体定位和整体目标为瞄准水文地质学科的国际前沿,服务国家供水安全、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低碳发展战略需求;研究地下水中物质和能量循环演化机理;解决当前地下水资源安全保障、水土环境保护、深部水热资源开发等前沿领域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在寒旱区地下水资源形成演化与可持续开发利用、地下水土污染原位控制修复、深部水热资源开发中的水-热-化-力多场耦合模拟等方面形成优势特色。使重点实验室在地下水资源与环境领域,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研究中心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

   能源与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主题,也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在全球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的新能源已经成为我国新时代的国家战略。吉林大学顺应时代要求、急国家之所需,在原有环境与资源学院基础上,增加新能源学科、培养新能源领域急需人才、加强新能源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2018年6月28日成立了新能源与环境学院。新能源与环境学院是吉林大学“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建设学院之一。

   六、承办单位

   Energies 期刊

   主编:Enrico Sciubba

   University of Roma Sapienza, Italy

期刊主要关注能源动力工程研究相关各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工程技术开发以及能源政策经济管理。

  



关闭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解放大路2519号 电话:0431-88502606 传真:0431-88502606 邮箱:cer@jlu.edu.cn

Copyright © 1996-2020 | 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