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专题 - 党史学习教育 - 正文
身边的榜样——新能源与环境学院优秀共产党员事迹展播(吉林省高校“两优一先”优秀共产党员)
发布日期:2021-06-24 11:46:30 作者:   来源:    阅读:

在我们身边有这么一群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们用思索和实干、热情和初心点燃梦想,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敬业精神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彰显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和先锋形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董德明,男,汉族,1957年5月生,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吉林省教育系统师德模范、“吉林好人—最美教师”、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吉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吉林省资深高级专家等奖励和称号。曾兼任教育部科技委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部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共吉林省委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吉林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政协吉林省第八届、第九届委员会委员等。被评为2020年吉林大学育人标兵,今年被评为吉林省高校“两优一先”优秀共产党员。

优秀事迹

一.教学工作

董德明教授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主讲本、硕、博学生的多门主要课程。他教学效果突出,受到广大师生公认好评,在学生信息反馈中一致认为其课程内容安排合理,思维敏捷,条理性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符合认知规律,满意度极高。作为研究生导师,他结合自己的求学和工作经历,鼓励同学们对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同学们的健康成长奠定了良好基础。董德明教授十分重视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他先后主持或参加了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吉林省教委和吉林大学的教学改革研究课题7项,发表各类教学研究论文14篇,出版教材6部,获吉林省省级教学成果奖3次、吉林省省级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1项。他主讲的“环境化学”课程被评为吉林省精品课程,带领的“环境化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由于在教学方面的突出成绩,他先后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吉林省教育系统师德模范、吉林省优秀教师、吉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吉林好人-最美教师、吉林大学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和奖励。

二.科研工作

董德明教授多年来长期从事环境科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家“973”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环保总局项目、吉林省科技厅重大、重点项目等一批重要科研项目。他学术造诣深厚,思想活跃,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主编或参编国内外学术著作8部,获专利20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5项。由于在科研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他先后获得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吉林省资深高级专家、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第一层次人选、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次)等奖励和称号。

三.学科建设方面

董德明教授1995-2018年一直担任教育部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对全国环境科学学科的教学改革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董德明教授作为吉林大学环境科学学科带头人,组织建立了吉林大学环境科学博士点,并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育部地下水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董德明教授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甘做人梯,本着在研究中培养人才、在实践中锻炼人才、在教学中塑造人才的崭新理念,促使一批年轻的学术人才脱颖而出。他积极为本专业青年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和科研工作创造条件,吸收他们参加国家和省部级各类研究项目,指导他们开展科研工作和研究生培养工作,使其快速成长为学术骨干,成为本学科教学、科研工作的主干力量。在他的带领下,环境科学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梯队建设及培养等各方面均取得可喜的变化,使吉林大学的环境科学学科的综合实力在国内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四.工作作风

董德明教授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廉洁自律,严格遵规守纪,把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提高政德水平作为增强自身拒腐防变能力的主要环节,随时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把维护党员干部形象作为言行的准则,严格遵守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相关制度和规定,工作和生活中谨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崇尚健康、正派的生活方式,保持振奋精神和良好的作风。

关闭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解放大路2519号 电话:0431-88502606 传真:0431-88502606 邮箱:cer@jlu.edu.cn

Copyright © 1996-2020 | 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