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未来有赖于世界各地青年的无限活力、思想和贡献。今天和每一天,让我们支持年轻人并与他们一道,为人类和地球塑造一个公正和可持续的世界。“Humanity depends on the boundless energy, ideas and contributions of youth everywhere. Today and everyday ,let’s support and stand with young people in shaping a just and sustainable world, for people and planet.”
--联合国秘书长 安东尼奥·古特雷斯2023年国际青年日致辞
青年是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受益者、参与者、传播者,更是其行动者、引领者。2024年7月1日,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阳光“童”行支教队前往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黄德镇进行支教。为响应“美丽中国”“乡村振兴”政策号召,激发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支教队结合学科专业背景,将环保知识纳入课堂设计体系,申报Movers4Climate“绿色乡村青年行动”,肩负环保使命,播撒绿色种子,助力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015年9月25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在纽约总部召开,联合国193个成员国在峰会上正式通过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旨在从2015年到2030年间以综合方式彻底解决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的发展问题,转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2024年6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国大学生知行促进计划共同发起Movers4Climate“绿色乡村青年行动”,作为“Movers计划”下的官方青年乡村教育实践项目,旨在通过传授青年人可持续发展及气候知识,提高青年人气候行动素养,鼓励青年人通过支教的形式到乡村去,推动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及环保教育,关注乡村绿色发展,弥合乡村可持续发展教育鸿沟,确保不让任何一个青少年掉队。
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阳光“童”行支教队,承担绿色使命,跨越千山万水,来到了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黄德镇第二小学,希望作为绿色使者通过教育的力量,播撒环保的种子,唤醒乡村的孩子们对绿色的尊重和爱护,拓展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促使其未来成为社会的绿色守护者。
“确保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本次支教活动,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简陋的教室,匮乏的资源,以及突发的暴雨,都没有阻挡大家前行的步伐。阳光“童”行支教队的队员们,以坚韧的毅力和满腔的热情,克服了种种困难,用心传递每一堂课的知识,用爱点燃每一个孩子心中的希望。
课堂上,支教队成员使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供的免费课程工具包面向黄德镇第二小学开展课程。课程包含《可持续发展目标介绍》、《气候行动(SDG13)》、《水下生物(SDG14)》、《自然与生物多样性(SDG15)》四节,累计授课20余次,惠及400人次乡村学生。
同时,支教成员们结合专业知识提前准备讲义教案和教具,开展《垃圾分类》、《低碳出行绿色环保》、《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绿色城市》、《环境保护从我做起》等课程,我们举出“水果皮、塑料瓶、剩饭剩菜、空牛奶盒”等例子,让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将这几类垃圾进行分类;播放印度某地区因垃圾过多而重度污染的视频,让学生们感受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并在下课期间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设立“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桶,让垃圾分类的理念根植学生心中。
授课过程中,针对各个年级的学生,成员们潜心设计了易理解、多互动、奖励化、不同年级不同课的教学模式,将专业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并适当运用些许奖励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面对各种课堂突发状况,能及时想出解决措施,耐心倾听孩子们的诉求,保证授课的正常进行。在课间,成员们和孩子们交流玩耍,当地方言的运用也让支教队快速取得孩子们的信任和喜欢。
日常生活中,支教队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与乡村孩子们接触的点点滴滴,例如:携带保温杯饮水,尽量使用电子教案,教具循环利用,如无必要关闭空调,身体力行的发挥榜样作用,助力可持续发展。
“支教的意义远超于教学本身”,教育能打破贫困的枷锁,打破阶级的壁垒,给予每一个个体平等的机会,无论身处何处,只要有求知的心,都能通过学习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每一个微小的努力,都可能推动一点进步,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
让每一份热爱,都能照亮前路;让每一个梦想,都有机会实现。虽然路途艰辛,但看到孩子们眼中的光芒,听到他们对未来充满期待的话语,这一切都是值得的。阳光“童”行,期待更多的你,一起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贡献力量。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阳光“童”行支教队,期待与您共同见证更多美好!
撰稿人:张家奇
校对人:张利果
摄影:王世融
剪辑:丁国洋
指导老师:李薇